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10

关于气候变化你所应该知道的20个问题(5)

问题五:科学界对气候变化有没有异议?气候变化是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回答:     美国科学院声明,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极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世界各国科学界都发表了类似的声明,如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巴西,英国等国家。     由多国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7年发表最新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现象是无可置疑的。IPCC定期将同行评审的研究论文综合起来,对气候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参与国(包括)美国的代表们对报告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力求语句准确,没有歧义。最近的报告称,“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们观测到的大部分地球平均温度的上升,极有可能是由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起的。”     2009年七月,由13个联邦机构组成的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发表一项多年的研究成果,指出“近50年来人们观察到的全球变暖现象主要是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另外,森林的砍伐,农业及其它活动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气候变化,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是,气候变化是事实,并且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全世界有着潜在的巨大影响。     气候学家们仍然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估算温度升高的速度,冰川融化对海平面的影响,飓风的数量和强度是否会加强等。如果人类打算明智且有效地将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转化掉的话,那么这些信息都是不可或缺的。     气候系统非常复杂,了解它的确是科学上极为重要的一大挑战。     下图为公众对气候变化看法的一组统计数据。     黄色代表一般民众,橙色代表气候学家,蓝色代表积极发表气候变化文章的气候学家。    

Posted in 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我才不傻呢!

    要搬家了,家里满地都是大纸箱子。小宝兴奋得不行,在空箱子里跳来跳去,一会儿说“我怎么就这么喜欢纸箱子呢?”一会儿又说“我怎么就能藏在纸箱子里呢?”老俩口忙着收拾东西,没空理他。     车轱辘话颠三倒四说了好几遍,小宝指定爸爸回答他的问题,“哎,爸爸,你说,我怎么就这么喜欢纸箱子呢?我怎么就能藏在纸箱子里呢?”     爸爸逗他:“你傻呗!”     小宝:“我才不傻呢!你说我傻我就傻啊?我才聪明呢!再说,我还是你儿子呢,我能傻吗?”

Posted in My baby | 3 Comments

关于气候变化你所应该知道的20个问题(4)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题四:从太空中观测地球的优点是什么? 回答:     太空为我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观测地球的途径。从太空中收集的观测数据对预报天气,接触环境危险污染物,管理自然资源,提升我们对气候的理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早的人造卫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发射上天,随着观测仪器在多样性和精密度两个方面不断地被改进,太空观测为人类进一步地了解地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     当然了,基于地面,海洋和大气的观测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们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视野的局限性。尽管我们可以把地球表面的各点数据联合起来分析,但这些数据仍然只能代表特定的区域。更重要的一点是,表面观测在地球上的某一些地区数据很充分,在其他地区就可能 比较匮乏——比如,非洲的很大部分,南美洲和海洋的一部分就很少有地球表面的观测数据。相反地,太空观测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幅全景图。     比如说,地球观测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可以测量降水量,云层厚度,大气的化学组成和温度,湖泊的蓄水量,以及森林砍伐程度等。更为重要的是,卫星成年累月地围绕地球运行,它们能够持续地对地球进行长时间的观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海平面在上升,南极的冰山在融化,亚马逊流域的雨林在消失(以及令人震惊的消失速度),从格陵兰岛脱落到海里的冰要比它接收的新降雪要多 (不得不再说一次,冰层消失的速度令人震惊)。     地球观测卫星让我们能够从总体上了解最基本的气候参数——地球从太阳接收了有多少能量,又有多少能量从地球上逃逸回太空。科学家们在卫星上设置一个对着太阳的传感器,以测量地球接收的能量,再设置一个对着地球的传感器,用以测量从地球返回太空的能量。还有其他的传感器可以测量由于云层的影响,有多少太阳能在大气层中停留(云层是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卫星还可以测量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含量,洋流,风动模式。     总而言之,太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观测途径。

Posted in 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关于气候变化你所应该知道的20个问题(3)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问题三:我们如何判断气候变化不是自然循环? 回答:     假如地球表面温度在数百万年间都没什么变化,只是在近半个世纪才开始升高,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但实际上,地球表面温度一点儿都不稳定。两万年前,地球经历了冰河时期,冰川覆盖了欧洲和北美洲大陆。而几亿年前,整个地球却像热带一样炎热——当时只吃热带植物的像鳄鱼一样的生物出没在北极附近。     换句话说,气候参数从来都不稳定。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气候变化是人类造成的呢?     首先,我们知道,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会释放出一种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人们开始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严格的监测,而我们从中观察到,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燃烧煤炭,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直在稳步攀升。而且,化学家能够区分自然界的动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之间的区别。空气中大约25%的二氧化碳是非自然释放的。     你可能会想到,太阳也可能是造成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太阳的亮度是会变化的。当太阳亮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它释放出的热量也会随之增减,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波动。而且,太阳的亮度增加一点点,就可能导致目前我们所观察到的气候变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全球变暖最严重的时期),人造卫星就开始监测太阳的亮度,但是太阳的亮度并没有增加。因此,太阳不再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嫌疑犯。      另外,人们还发现气候变化的其他证据,比如,气候变暖的分布模式——北极的变暖现象是最严重的,和变暖的速度——现在的暖化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暖化都要快。大气层的上部实际上被冷却——原因就是大量的热量被温室气体捕获在大气层的底部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目前没有人能提出一个既符合观察结果,又是符合自然循环的对气候变化的解释。同时,“非自然”的理由——人类大规模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气候变化,倒是十分符合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判定气候变化不是自然循环的结果。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地球曾经历过气候变化并且安然无恙的话,那这次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呢?原因就是,人类所需要的城市,农场,清洁的水源,一切的一切,都要依赖于气候。地球上的其他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如果气候发生了变化,很对事物就会不对劲了。 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NASA发射的两颗卫星ACE和STRED在地球轨道上人类灯光干扰最少的地方监测太阳的亮度。卫星Aqua携带叫做AIRS的设备监测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我们在第一节讲过,太空中还有监测地球能量平衡的卫星。 图一是气候参数在1850年之前的1000年间和1850~2008年的比较。 图二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变化。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工业时代开始急剧上升——再次说明现今的气候变化不是自然循环的结果。

Posted in 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关于气候变化你所应该知道的20个问题(2)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问题二: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有什么区别?回答:    这取决于谁在谈论这个问题——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可能区别很大,也可能完全没有区别。    在很多人看来,包括许多新闻记者,这两个名词可以完全互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关于人类的活动似乎“加热”地球的报道开始见诸报端,人们开始使用“全球变暖"来描述这种现象。如上节所述,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的确是起到了使地球变暖的作用。温室气体阻止越来越多的太阳能逃逸回外太空,从而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逐渐升高。    但这仅仅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平均温度”是全球性的,而“气候”是区域性的,局部的。“气候”的概念不仅仅包括平均温度,还包括其他多种变化的因素,比如空气湿度,云量,降水量(雨量,雪量),降水量在全年如何分布(是集中在短期,分布在雨季,还是分布与全年等)。如果你在海边生活的话,洋流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英国的伦敦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地理位置上要靠北得多,但伦敦的冬天可要温和多了。这是因为墨西哥湾流携带的温暖洋流经过大西洋,从而给伦敦带来了相对温和的冬天。    科学家们知道,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极有可能改变多种气候因素。因此,尽管“全球变暖”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但人们能够直接注意到的却是气候的变化。    另外,在提到“全球变暖”或者是“气候变化”的时候,有的人想要强调这个问题潜在的严重后果,而有的人想说服别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或是“人类并不是罪魁祸首”,因此,他们会从这两个名词里挑一个听上去不那么吓人的来用。但没人知道,这两个名词到底哪一个更吓人一些,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挑不同的词来用。    听上去去挺让人糊涂的吧?其实,“全球变暖”的说法没错,只不过“气候变化”更准确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用“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大多数情况下,“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说的是一回事儿。    以下是两组观测/预测数据,分别记录了美国大陆48个州从1950年到2100年的暴雨量和霜冻天数。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50年间,美国本土的暴雨量递增,而霜冻天数递减。    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科学家们至少定义了44个关于气候的参数,不仅仅包括平均温度,还包括云量,降水量,积雪,冰盖,海平面,甚至还包括生物活动。人造卫星们可不是在太空中闲着转圈,他们能够监测很多气候参数。例如美国和日本联合发射的热带降雨量测量卫星,可以监测降雨量;NASA的ICESAT卫星可以监测冰层的海拔高度和分布范围;美国和法国联合发射的TOPEX和Jason卫星,可以监测海平面的变化。

Posted in 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关于气候变化你所应该知道的20个问题(1)

编译自What You Need to Know: Twenty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Climate Change, By Dr. Berrien Moore III and Dr. Sally K. Ride(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Berrien Moore III博士: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1983~1987年,Moore博士是NASA的高级科学顾问,从1987年开始,他是新罕布什尔大学地球海洋和空间研究学院的院长。2008年初,Moore博士从新罕布什尔大学退休,加入Climate Central,成为执行总监。Moore博士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Third Assessment Report)最后章节的主要作者之一。Sally K. Ride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1983年加入NASA,1987年成为美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宇航员,因此广为人知。同年离开NASA,回到斯坦福大学工作。1989年受聘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成为该校的物理系教授。2001年,Ride博士成立Sally Ride Science公司,并担任公司执行总裁。该公司的宗旨是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特别是女生,提供有趣的科学项目。2003年,Ride博士参与调查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Ride博士出版了5本关于宇宙的儿童科普读物。 问题一:什么是温室效应?回答:    我们通常所说的温室是指玻璃房子——太阳光透过玻璃房顶和玻璃墙壁照到温室里面,使温室里的温度升高,同时,玻璃又阻挡热量从温室中逃逸。这样,温室对其中植物起到了保暖作用,从而不需要冬天供暖了。    地球(以及其他星球)的温室气体效应原理也是类似的,虽然不完全相同。阳光穿过地球透明的大气层到底地球表面,加热大地和海洋,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透过得多些,阴天的时候,阳光透过得少些。同时,被加热的地球表面也会把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反射回大气层。红外线是光的一种,但人眼不可见。    如果没遮没拦的话,红外线会一直逃逸到外太空去,同时带走热量。但是,大气中的有些气体是红外线逃逸的天然屏障。这些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还有水蒸汽(H2O),它们就是目前人人喊打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有极强的红外线吸收能力,同时把一部分红外线携带的热量返回地球表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温室气体就像玻璃房子一样,让太阳光透过,同时阻挡红外线返回太空。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矮象和硕鼠—转自方舟子博客

原文链接在这里.     提起庞然大物,我们往往会想到象。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最大的非洲丛林象的身高能超过4米,体重能达到12吨。象刚生下来时的体重通常就有120千克。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我们习惯充满敬畏地称之为“大象”。     但是有一种象的形象很难让人将它冠以“大”字,它们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只有大约100千克,和猪的大小差不多——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这样的矮象一定很可爱,可惜它们只生活在更新世,已在大约1万年前全部灭绝。     矮象并不是大象的祖先,在它们之前大象早已进化出来。相反地,矮象是从大象进化来的。这些矮象的化石是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发现的。在地中海的其他岛屿,也有类似的矮象化石出土。大约600万年前,地中海的海水被部分或全部蒸发了,生活在大陆的大象得以迁移到这些岛屿。后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大象的后代与世隔绝,在岛上进化成了猪一般的矮象。     为什么大象的后代变成了“猪”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问一下,为什么大象要把身体弄得那么庞大呢?原因很简单,身体庞大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法宝。当大象的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吃草。但是身体庞大也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上一、两百千克的植物。而一个大象群体为了避免近亲繁殖,通常有几百头大象,它们消耗的食物量大得惊人。     在地中海的岛屿上,没有大型的肉食动物需要抵御,大象身体庞大的优势消失了,劣势暴露了出来。在岛上,资源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一个大象群体,身体大的象饿死,身体小的象由于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反而容易生存下来。要维持一个500头大象的群体,可能至少需要几千平方千米的空间,但是要维持一个同等数量的矮象群体,有几十平方千米的地盘可能就足够了。这样,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象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小。     不仅大象如此,其他大型食草动物到岛上繁衍后,由于没有天敌,也由于缺乏食物,它们后代的身体也会逐渐地变小。甚至人类也是如此。2003年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里斯岛发现的史前“矮人”(已在大约12000年前灭绝),身高只有大约1米。     但是对俗称老鼠的啮齿动物来说,情形却正好相反。老鼠体型小的原因,也是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因为身体小容易躲藏。到了岛上以后,没有那么多天敌,甚至根本就没了天敌,没有必要再躲躲藏藏,身体小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因为身体太小,热量容易散失,而且能吃的食物种类有限,比如粗一点的植物就咬不动。对老鼠来说,身体大一些反而更有优势。在岛上生活的啮齿动物的身体通常要比在大陆生活的大很多。例如在弗洛里斯岛上原来生活着一种窟山鼠(已灭绝),和猫一样大。     不过,和在乌拉圭发现的一种豚鼠相比,窟山鼠就是小巫了:这种乌拉圭豚鼠比牛还大,体长3米,高1.5米,重达1吨,比矮象还要大得多。幸运的是这种可怕的硕鼠生活在200~400万年前。在当时,巴拿马地峡还未出现,南美洲和北美洲是分离的,南美洲实际上是一个大岛,北美洲的剑齿虎等天敌还过不去享用这些硕鼠。现在还生活在南美洲的花背豚鼠是硕鼠的近亲,而花背豚鼠的体长只有80厘米,体重只有15千克,这在现在啮齿动物中已经算是大的了。     当大型的哺乳动物迁移到岛屿,它们的身体通常会逐渐矮化,而小型的哺乳动物则相反,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巨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岛屿法则”。这个进化速度会非常快。对88种岛屿哺乳动物(其中一半是啮齿动物)的调查表明,它们的进化速度要比大陆哺乳动物快两倍。     人类的文化进化其实也存在类似的“岛屿法则”。对人类社会来说, “岛屿”并不一定是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的岛国可以包容世界,自我封闭的大陆国家却是文化的岛屿。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成了世界的孤岛,那么由于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也会很快地让伟人矮化,鼠辈巨化。这样的国家,会一时成为“矮象”和“硕鼠”的天堂。但是不论是可爱的矮象还是可怕的硕鼠,终究还是都灭绝了。

Posted in 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喜欢京剧的同学看过来

    请看:老六的力作《青衣张火丁》。     以下转自老六的淘宝店对这本书的描述:   《青衣张火丁》一书,自二○○六年开始筹备、启动,至二○○九年底成书,其拍摄、编辑和印制过程,费时良久,耗资颇巨。 (三表语“花了一百多万,出一本书,这得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病才能做出来呢。可是京剧如果没有人去记录,估计将来也就没了。你不做,他不做,老六做。大家都知道老六比较贱,认真做一件事是不惜血本的。”如果你知道三表说话一向比较反人类的话,就知道他对老六实在是敬佩得紧了)。    做这件事情的动因来自两方面,一是由于张火丁本人有目共睹的艺术成就和舞台魅力。因为她的天赋与勤勉,机遇和坚守,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薪尽火传。中国古典女性的音容笑貌气质,民族文化血脉中的悲天悯人情怀,在舞台上留存为最生动的标本。    二是源于一点自觉的责任感。京剧艺术在二十世纪的鼎盛时期,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以及时代的种种原因,并没有留下充足的音像资料,那些惊才绝艳的大师风采,精彩纷呈的艺术流派,大多成为绝响。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充分细致的拍摄和印制已非难事,倘若在这个时代依然空白一片,则是身为出版从业人员的缺席和失职了。    有鉴于此,我们希望能够在一个演员最美好的巅峰时候,记录下她的艺术成就和表演状态。也希望我们的记录能够体现出这个时代的舞台之美,京剧之魅,使这本书不仅具有审美意义,也有史料价值。    二○○六年十月份,跟随张火丁的演出,我们在济南铁路文化宫和北洋大戏院拍摄了《梁祝》和《锁麟囊》。此后又在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跟拍《鸳鸯冢》,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跟拍《春闺梦》,香港演艺中心跟拍《锁麟囊》、《江姐》。过程中痛感这种拍摄方式的不足,摄影师受到拍摄角度和现场观众的限制,加上舞台表演转瞬即逝,所以拍摄得很不充分。最终,我们确定了一个很奢侈的专题拍摄方案:租一个剧场,按照演出的标准和规模,而又不受现场演出的限制,从容地把几出戏拍下来。    几经筹备,专题拍摄终于可行。二○○八年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一日,我们假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舞台,在国家京剧院的大力支持下,演员、舞美、灯光、道具悉数到位。五天时间内,在诸多演职员的鼎力配合下,张火丁不辞劳苦,不厌其烦,以饱满的舞台状态,将程派大戏的精华场次反复表演。现场几位摄影师用自由的拍摄角度和充足的拍摄时机,拍下了《锁麟囊》、《春闺梦》、《荒山泪》、《梁祝》、《白蛇传》、《江姐》、《绝路问苍天》、《红鬃烈马》、《鸳鸯冢》等几出剧目。    这次没有了此前跟随演出拍摄时的种种限制,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录下丰富立体的京剧舞台。更重要的是,平时在观众席中远观,大多只能通过演员的动作、声腔来体会其情绪,而在摄影师的特写镜头中,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情变化得以被一一保留下来,让我们看到一个如此细腻多维的张火丁。    二○○八年九月十六日,旅居法国的戏剧摄影家吴钢先生回京,由他操刀,在摄影棚里拍摄了张火丁的京剧化妆、着装过程,以及《秋江》、《坐宫》的片段。其后,我们又分别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中国戏曲学院剧场,天津中国大戏院,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跟拍了张火丁演出的《锁麟囊》、《春闺梦》、《龙凤呈祥》、《绝路问苍天》、《坐宫》。这几次补拍,几位摄影师分工协作,不仅职守前台,还深入后台拍摄,记录下了一个京剧演员化妆、候场、赶场的甘苦滋味。这也是我们非常珍视的拍摄成果。    本书的编辑工作自二○○八年年底开始,越编,越觉出遗憾之多,这也是我们后来反复补拍的缘由;越拍,越觉出舞台摄影难度之高,演员表演状态的细微变化,摄影师对节奏和瞬间的捕捉、对视角和气氛的把握,加上几位执笔在文字上的呈现,倘能达成完美统一,实非易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拍摄和编务成了漫无止境的工作。限于种种原因,我们只能止步于这里,尽管已经总计拍摄了近六万张图片,但依然缺憾多多。所以此书付梓时我们内心的忐忑,大家可想而知,说一句“本书存在诸多不足,敬请广大读者谅解并指正”,各位便知道诚非虚言。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让我们做得更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由于拍摄成本之高,编辑难度之大,所以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很少以这种方式被记录、被呈现。这也使我们做这一工作时,内心焕发出些微骄傲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京剧的一抹身影,一缕血脉,能够在纸上得以保存和流传。

Posted in other | Leave a comment

坚决不能在“糊涂妈妈”的错误道路上越滑越远

    今天小宝受了个大冤枉,而案犯不是别人,正是我。板儿砖我接着,批评我听着——谁让咱今天表现得这么后妈来着?     晚饭后,小宝和爸爸跟电脑下棋,我想起来浴缸一向有点儿堵,就拿了改锥准备去修修。谁知,浴缸里净是今天晚饭的碎渣。在3秒钟之内我就断定,这是小宝干的。原因如下:     1. 这东西看上去实在像小宝的呕吐物;     2. 他刚才下棋下到一半儿,跑到卫生间去,说要撒尿;     3. 小子一向有reflux的毛病,胃里一不合适,就翻江倒海地吐;     4. 晚饭的时候说“有点儿撑”。     前因后果一联系,我几乎100%确定,这一定是刚才小宝吐在浴缸里了。     于是,叫来小子问“儿子,是不是你刚在吐在浴缸里了?”     小子说“没有啊。”     我:“吐没关系,但是不能跟妈妈撒谎啊。你瞧瞧,今天的土豆丝儿还在这儿呢,怎么会不是你干的?”     小宝:“妈妈,我真的没有。”     我:“怎么没有?证据都在这儿呢!你要是再跟妈妈撒谎,妈妈以后可就不相信你了。”     小宝:“可能是我吐了吧。”     我:“为啥不吐到马桶里呢?”     小宝:“我也不知道。”     我:“能不能跟妈妈撒谎?”     小宝:“妈妈,我以后不跟你撒谎了。”     我关了小宝的象棋程序作为惩罚,说好了今天就没有sticker了。然后,老两口花了半个小时清理浴缸。可还是有点儿堵。儿子一声不吭地自己在地上玩儿。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My baby | 4 Comments

是鼓励还是伤害?(转载)

    转载的,原文请看这里.     这些年,我越来越感悟到一个问题,就是许多事情,不可以概念化。在教育观念中,有太多的概念化,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于是产生一个很可笑的现象,同样一件事,你给它戴个这帽子,就能说自己是对的,别人给它戴个那帽子,也能说成是错的。可我慢慢地领悟到,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没有那么简单,要非常具体地去分析它。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太多需要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情,如果只为了证明自己对而去选择帽子,很可能就伤害到孩子。像什么独睡的问题,独立阅读的问题,写作业要不要陪的问题,要不要按时睡觉的问题,要不要按时吃饭的问题,吃零食的问题,分享的问题,等等等等太多太多。到底要怎样,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只有一个标准——孩子的具体情况。能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的,就对,相反就错。概念化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打着教育的招牌忽视孩子的成长需求,以独立的名义漠视孩子对关爱的需求,以规则的名义剥夺孩子的自由空间,以道德的名义压制孩子的自我意识。      还有一个感悟就是不要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许多对孩子有伤害的行为,成人一句“权当是挫折教育吧”就淡而化之了,伤害者反而有功劳了。确实成人的一些伤害性的行为,客观上也起到了让孩子发展某项能力的貌似积极的作用。但是能力发展背后对心灵的摧残,却是常常被无视了的。我现在认为,其实成人是有可能让孩子发展能力的同时心灵上也不受到伤害的,关键就看成人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愿意不愿意多用心去想些更好的方法。很多时候,成人过于看重事情的结果,却不去追求一个更良性的过程。      我就犯过一些类似的错误,当时觉得自己特伟大,而现在想起来,则感到自己特无耻。      今天我就想起这样一件事来。      那是08年的暑假。那一天女儿参加艺术团一年一度的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我们准备坐地铁回家。那地方离地铁站有不短的距离,我们在酷暑中寻觅地铁站口。女儿说渴了,就在士多店给她买了瓶饮料,她怎么也拧不开盖子。她让我帮她拧,可我认为一个七岁半的孩子,有能力自己做这件事,我不应该代劳。就算她必须费很大的力气做到,体会一下付出努力换来的成功也是有益的经历。于是我鼓励她自己想办法。最后她费了不少的时间,尝试了种种方法,终于打开了,渴极之下,那喝到水的感觉让她有些激动,当然这激动还不仅仅是因为口渴得到了缓解,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她感到自己终于做到了的成就感,同时还有另一种东西,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东西,一种特别坏的东西。      就是这么一件事,从结果看像是件好事,问题出在过程中。我是想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然而我用的语言,我的语气、表情,却不是鼓励,而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你真笨,你让我非常地不满意。结果确实是很好的,孩子经过努力达成了自己的愿望,可是这个过程中,她的自尊也被伤害了,她成功了,但是她的成功,不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份愿望,而是在努力证明自己“我不笨,我能让你满意”,这就是我说的那种特别坏的东西。      好多成人,不管他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功,始终都会有一个心理阴影,觉得自己不够成功,自己很失败。有些人只好拼命地去追求成功,直到身心疲惫,有些人甚至感到要崩溃。因为他们一路的追求,更多的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热爱和向往,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而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让别人满意。他们做了许多证明自己不笨的行为,但心底里却只有一个信念:我很笨,我总是不让他们满意。这个信念正是由小从成人的态度中得到的。      当然偶而这样的经历,不至于让孩子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中,怕就怕这样的经历不是偶而的,而是渗透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那种感受:我很笨,我总不让人满意,我要做些事情证明我不笨,我能让人满意,被不断地强化着,最后形成了信念。一个小阴影,最后变成了一生都难以摆脱的大阴影。更遗憾的是,太多的成人,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平时在多少生活细节中,都在往孩子的心灵上渗透着毒液。例子我就不举了,比比皆是。愿意反思的就反思一下自己,不愿意反思的也爱干啥干事啥去。      那天的情况,我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结果。我可以用温柔的语气说话,用信任的眼神注视孩子,用鼓励的语言,而不是那种烦燥的语气,蔑视的眼神和讽刺。那样,孩子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而在过程中,她被尊重着、被信任着,她感受到的就是“我对自己很满意”,而不是“我让妈妈很满意。”      或许有人会说,只不过一件小事而已,至于这么夸张吗?有那么严重吗?而我则要说,听听孩子怎么说吧。在09年的暑假,我们同样参加汇报演出,依然是那条路走向地铁站。当我们走到那个地方时,女儿对我说:妈妈,就是这里,去年,你……。孩子的话,又一次让我惊醒,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成人的言行,是鼓励还是伤害,不是成人自己戴个什么高帽子就真的是那么回事了,孩子会用他们的感受,让我们知道真相。      这件事情,我当时就写进了日记,不过当时,我是以特别自豪的语气来写的,觉得自己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让孩子经历了一次有益的挫折教育。但是今天,我要谴责自己当时的言行,并写出来,对自己进行一次教育。

Posted in My baby | Leave a comment